每年的奧運結(jié)束,總是會激發(fā)一股運動風,不論是孩子或是家長,紛紛立志開始運動;也有許多爸爸媽媽送孩子去學體操、學游泳、學桌球等等,期許孩子成為未來的運動明星。
然而,當孩子獨自在運動場上奮戰(zhàn)或是獨自面對練習的壓力,其心情沉重和孤單是成人難以理解的。臺大體育組組長黃英哲老師,本身也是一位游泳選手的父親,對于兒童的運動有相當多的見解。我們就來聽聽黃老師怎么說。
感覺愉快最重要
黃英哲老師本身也是游泳國手出身,基于對運動訓練的研究與體會,他認為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實在不應(yīng)該接受太多的訓練。重復而嚴格的練習,對兒童會造成相當大的心理疲倦感,因為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到可以消化這些壓力。
許多優(yōu)秀的小選手,就因為長期練習的壓力,以致于在上了國高中以后,不愿意再接受練習,其實這對國家運動人才的培育是相當大的傷害。反觀國外的做法是,十二歲以前只做趣味性的游戲活動,建立正確的姿勢和運動觀念,讓孩子喜歡運動,而且肌肉發(fā)展良好,很容易進入其它的運動模式。
多樣化培育比較好
再怎么好的老師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、樣樣皆通,有些教練擅長肌肉力量的訓練,有些教練很能鼓舞孩子,有些教練則擅長技巧的學習,但是臺灣的運動選手通常跟了一個教練就不換、也不再找第二個教練,教練本身也不愿意和其它教練共同培育這個孩子,頗有「這是我的孩子,你不可以搶走」的味道。
其實對孩子而言相當可惜,因為沒有辦法從不同專長的教練吸收優(yōu)點、截長補短,也失去了很寶貴的學習機會。父母師長實在應(yīng)該有更開闊的心胸,去接受多種不同的教導模式,不應(yīng)抱持占有孩子的心態(tài)。
父母參與是關(guān)鍵
希望孩子培養(yǎng)運動的熱愛,最好不要把孩子丟給運動教練,然后父母自己在家睡大覺看電視!黃英哲老師強調(diào),父母跟著孩子一起運動,甚至養(yǎng)成每周至少一小時以上的運動習慣,才能激發(fā)孩子的興趣。
其實不一定要找教練做訓練,休閑育樂性的游戲就夠了,可以輕松地跑跑步,玩玩球,騎騎單車,或是溜冰;若是能號召同學朋友一起來玩,也可以從團體的活動當中,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(guān)系。
每星期安排不同的運動,讓孩子可以練習不同部位的肌力、耐力和柔軟度,均衡鍛煉體適能。長期的親子運動,不止讓您與孩子身體更健康,親子關(guān)系也更加親近,一舉數(shù)得喔!